【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中的浪漫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中的浪漫爱情 | 英国邦利-世界杯正规买球

翌日,在家闲得无聊,邀朋友一起喝茶,聊天,谈及文学,朋友一个劲儿的提及莎翁和他的作品,简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于耳。“简称莎翁的老者,即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国埃文河畔,在后来的创作生涯中,因其作品让他生活的小小的斯特拉福镇享誉世界;莎士比亚,一个为了舞台演出而创作的作家,一个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民艺术家,一个执著于人文主义理想的勇士。”

就在我起身蓄水的刹那,朋友也不曾停下他滔滔言说,“其实,莎士比亚生活在英国一个新旧交替的动荡时代,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开始瓦解,新的资本主义已经诞生。新生力量虽然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新生的事物开始总是很柔弱的,还受着力量强大的封建旧势力的压制,整个社会正处于黎明前的最黑暗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迅猛发展,许多原材料和奢侈品,如黄金、象牙等源源不断地涌人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在一步步壮大,也更激发了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从英国主要输出的是毛织品,养羊因此成为非常赚钱的行业。为了追逐利润,大地主们圈地牧羊,把农民赶走,乞丐随处可见。海外贸易的需求又导致了航海业的繁荣,许多商人、海盗、冒险家纷纷远航,去寻觅新的土地和宝藏。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弗兰西斯·培根宣告了新科学的诞生,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又把人们引入了现实主义艺术的殿堂。莎士比亚正是沐浴在这种人文主义的灿烂阳光下从事创作的,正如哈姆雷特所说: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莎士比亚的作品完全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缩影,他写的作品也不是给喜好典雅文学的少数贵族看的,而是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呈现在普通民众的面前”。

“从创作生涯来看,依据莎翁作品风格的不同,他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乐观主义阶段,作品主要是欢快明朗的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十部。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8年,悲剧创作时期,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有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些作品中充满了作者对现实的忧思和苦闷,因为作为一个充满理想的人文主义者,他越来越发现,现实原来充满了混乱和罪恶。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浪漫主义时期,作品有《辛白林》、 《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这些作品都充满了神秘色彩,从悲剧中好不容易挣扎出来的作者终于在神话幻想中找到了一条出路。就语言风格来分析,还是苏联的莫洛佐夫概括得比较充分:‘华丽的修饰语与充满活力的口语的有机结合,是莎士比亚风格的首要特征。’

1616年,莎士比亚病故。千百年来,莎翁的作品一直激励着人们的斗志,荡涤着人们的心灵,不仅启迪着人们去思考,也给每个思考者以美的享受和感动”。听完他的“演说”,我忍不住打开电脑,搜素莎士比亚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各种视频网站竞相播报,随意点开一个,故事娓娓道来。

剧中描写的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有着不可调和的宿仇,冤冤相报,经常械斗。罗密欧是蒙太古家的儿子。有一天,他听说自己喜欢的一个女孩儿要去凯普莱特家赴宴,为了见一眼这位女孩儿,他和自己的朋友略施小计混进了凯普莱特家的宴会场……阴差阳错,他一见倾心的,竟是仇家凯普莱特的千金朱丽叶。

如同书中描写一样,屏幕上,帅气的绅士,蒙太古家的“王子”罗密欧登台亮相,只见他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淡蓝如海水般深邃的眼眸,泛着迷人的色泽;那浓密的眉,高挺的鼻,绝美的唇形,无一不在张扬着高贵与优雅,高大修长的身躯,在白衬衣,黑色礼服的烘托下,显得更加清秀挺拔;他的头发金黄而闪着光泽,轻轻地飞扬着,有种柔和清雅的美……这,这哪里是人,这根本就是童话中的白马王子嘛!在仆人的簇拥下,他戴上准备好的俏皮、俊气的面具,款款向凯普莱特家的“公主”,美丽无比的朱丽叶深情走来。

朱丽叶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少女,只见她身着一袭白色色礼服,远远看去,真像一只小蝴蝶飞过一样,既美丽称身,又洁白如仙。往近走,罗密欧简直被她的美迷住了;一双晶亮的眸子,明净清澈,灿若繁星,眼睛弯的像月牙儿一样,仿佛那灵韵也溢了出来。一颦一笑之间,高贵的神色自然流露,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她清雅灵秀的光芒。被他邀请带进舞池中央,隔着面具,俩人互不知晓对方的身份下,一曲优美的舞姿,令两个正值青春年少的俊男靓女翩翩起舞,“在人群中,我一眼就发现了你。

我不敢说你是她们中最漂亮的一个,可是我敢说:‘你是她们中最出色的一个!’你的头发上有一种奇特的香味。就像编织了一场甜蜜的梦幻,就像雨丝般发出沙沙的响声……”罗密欧极尽所有辞藻来形容面前这位女神,可他哪里知道,就是这样的女神,此刻也在想:哪里就有上帝给我派来如此心仪的王子?”一曲优美的舞姿,俩人即刻“一见钟情”,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直到真相大白,罗密欧依然不能摆脱对朱丽叶的爱慕之情,悲惨的爱情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以前拜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只记得主角,更深一点就是朱丽叶的奶妈,罗密欧的表兄弟。但是现在经过对电影版本的剧作观看,再拿起珍藏已久的书来拜读,发现了很多更有趣而且生动的人物:像mercutio,一个最活跃而且最真实的人物,他对爱情的不满,对罗密欧的告诫,或者是在tybalt向他挑衅时的反击,甚至是他的死,莎士比亚都描写得非常生动。

不可否认的是,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给了我们一个关于爱情关于青春关于忠贞的理想型,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所以会带给我们如此强烈的心理震撼,与莎士比亚对语言的巧妙精确运用,及对主人公感情的描述是密切相关联的。莎士比亚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贴切而又强烈的表现出了年轻人对于爱情的向往、热忱,包括罗密欧为给密友报仇杀害提伯尔特,也表现出了年轻人的一种单纯热烈与冲动。那样的对白可能不会出现我们真实的生活中,但置放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显得是那么的合理合情,因为莎士比亚用《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足够将你引领进一个至纯至爱的感性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深刻动人,也渐渐不自觉融入其中。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爱情戏剧,或许也只能是剧,莎士比亚在其中加入了太多的巧合、意外与轰轰烈烈。所谓无巧不成书,但是这样的不寻常——甚至是带点荒诞的剧情似乎也太过巧合。一个13岁少女在前一天见到一个少年,立刻全身心坠入爱河,第二天便能不惜一切与其成婚,而后就立刻在炙热的光环下开始了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保卫战。包括最后的殉情一场,似乎莎翁带点霸道的为我们安排了一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容我们分说便精神至上的加入这些桥段,但是也正是因了这样的“霸道”,这样的离奇,这样的轰轰烈烈才给了我们如此这般的震撼,赚去了我们无数真心的泪水。可以说莎士比亚这样的情节安排加速成就了罗密欧朱丽叶,成就了莎翁,成就了读者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也成就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地位。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世界经典之作,已经被多次改编成歌剧、交响曲、芭蕾舞剧、电影及电视作品。法国作曲家古诺曾将此举剧谱写成歌剧,著名的音乐剧《西城故事》亦改编自本剧。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也曾谱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等等。相信和我一样,喜欢至真至纯的感情,喜欢莎翁的您,也会被其中纯真而又轰轰烈烈的爱情打动,在每一次细细品读完后也将都会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感慨与收获。如果您有幸就在英国,或者去英国旅游,不妨,走进莎士比亚环球国际剧场,它可是英国戏剧艺术的中心。

据说,早在17世纪时,莎士比亚大多数作品就都在环球剧场演出。这一世界级剧场宏伟,不仅仅是一个剧场,还是一个艺术教育和学习的地方。矗立于泰晤士河南岸,走进去,您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绝伦的鼎继英伦艺术,还可以饱享莎翁艺术熏陶。当然,也可以在伦敦庭院剧院,米纳克剧院,或者曼彻斯特皇家交易所剧场一睹英剧风范,如果夏日炎炎,还可以在观赏夜景,欣赏传统英伦风哦!

相关文章推荐:【stratford-upon-avon】莎士比亚故居斯特拉福德小镇

投稿:罗世平

分享

最新评论